黃河鱽魚回歸“百魚之鄉(xiāng)”
發(fā)布時間:2020-07-23 13:32:25“黃河鱽魚重現(xiàn)黃河口!”這個消息一露面就引發(fā)廣泛關注,甚至成為網絡熱搜詞。時隔20多年,它的出現(xiàn)證明了黃河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鞍亵~之鄉(xiāng)”往昔漁業(yè)的輝煌,又涌上黃河口人的心頭。
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人員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條成年黃河鱽魚。這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首次發(fā)現(xiàn)黃河鱽魚活體。
黃河鱽魚背厚腹薄,體型似單面尖刀,故又稱刀魚,是一種洄游魚類,主要生長于黃河下游。20世紀60年代時,黃河鱽魚并不稀有,甚至是著名的外貿出口產品,年產量能達到百萬斤以上,豐產時有二三百萬斤之多。
捕鱽魚曾是山東沿黃漁民的一件樂事。一到農歷三月中旬,成群結隊的鱽魚,陸續(xù)由黃河入??谔幱芜M黃河。隨后,它們逆流而上,經東營、濱州、淄博、濟南等地,游到東平湖產卵、孵化。等卵孵化為幼魚后,又順著黃河回到入???,在渤海里生長、越冬。民諺有云:“麥梢黃,鱽魚長?!秉S河鱽魚有春秋兩季魚汛,秋季的鱽魚口感不如春季的,因此春季捕鱽魚最紅火。
捕鱽魚主要靠漁網,網有多種。在東平湖,漁民用大網,上世紀50年代時,常有一網獲萬斤的記錄。濟南以下河段,較大型的是“拖網”。拖網一般高六尺,長過百丈。捕魚時搖著小船,把一根木樁夯進河底泥中,拖網的一頭拴在木樁上。然后,小船順流放網,形成包圍圈,再搖船收網到木樁處。由于網大船小,一旦遇有風浪,便非常危險,所以居民稱這種打魚小船為“小鬼歡喜”,意思是隨時有遇險的可能。
另有一種小型的“粘網”。粘網由細絲織成,網眼很小,捕魚時,在黃河邊向河中插木桿,將網掛在桿間,魚兒游過即被“粘”住。
鱽魚經過洄游往返,兩三年才能長成大魚。由于鱽魚在洄游途中攝食較少,體力消耗卻很大,所以在入??谔幯a充食物準備出發(fā)時才最肥。鱽魚往上游,不但逐漸消瘦,而且魚刺也越變越硬,口感就不好了。
由于產量大,對以前生活在黃河口的人們來說,味道鮮美的黃河鱽魚就是家常菜。黃河鱽魚的特點是油性很大,據(jù)當?shù)乩先藗兓貞浭恰叭疹^底下曬得出油來”。因此黃河鱽魚就有了一種最簡便的烹調方法:將鐵鍋干著燒熱,不用放油,直接把魚煎熟。吃魚的方法也特別,用白餅將魚緊緊地裹起,斜著咬一口,餅與魚肉都被留在口中,毛刺卻剩在了卷餅的邊緣上,用手把魚刺拔掉,再咬一口,如此一邊吃一邊拔刺,越吃越香。然而,受黃河水文變化的影響,黃河鱽魚早已從一種大眾魚類變成了珍稀物種。
20世紀60年代以來,黃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日漸增多,閘壩重重使得河水流量變小。特別是春季,甚至一度出現(xiàn)斷流現(xiàn)象,鱽魚洄游變得越發(fā)困難。加之工業(yè)排水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進入20世紀90年代,黃河鱽魚資源日趨減少,至本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同時,作為洄游魚種的鱽魚性格剛烈,離水即死,且對水流、聲波極為敏感,因此很難進行人工繁殖,真正的黃河鱽魚似乎已成為江湖傳說。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黃河下游生態(tài)調度,持續(xù)向黃河三角洲濕地進行生態(tài)補水。經過休養(yǎng)生息后,黃河口的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黃河鱽魚的回歸就是最好的例證。
黃河雖然含沙量大,河水渾濁,但依然是無數(shù)生物的樂園。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從山東入海,算起來,黃河鱽魚出現(xiàn)在山東境內不過100多年。然而,魯北地區(qū)的漁業(yè)歷史要悠久深厚得多。
魯北地區(qū)海岸線平緩綿延,灘涂寬廣,曾經有眾多古老湖泊,還有一個由濟水、漯水、淄水、女水、時水、澠水等淡水河組成的水系,形成了河海交匯的獨特自然條件。此地的河流大多朝東北流,河海交匯處營養(yǎng)豐富,為魚、蝦、貝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百魚之鄉(xiāng)”。
豐富的水產資源,前人已有關注。民國《利津縣續(xù)志》有記:“鯉以黃河之金鱗紅鰭者為最佳。鱽魚多刺味美,產于黃河。海產魚類甚多……蝦之出產有蝦米、蝦皮、蝦醬等;蟹有河蟹海蟹之分?!笨滴跄觊g利津詩人劉學渤,在他的《大清河賦》與《北海賦》中,也描寫了多種當?shù)氐暮吁r海鮮。
由于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并沒有造福于民。直到民國初年,廣饒、利津兩縣的漁業(yè)才開始發(fā)展起來。鼎盛時期,廣饒縣的漁船達1500多艘;利津縣濱海設有八坨,分別是劉家幻、李家坨、沙子頭、青坨子、開外坨、毛絲坨、宋家坨、小口子。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凡張網捕魚蝦的人都有固定的“坨基”,各受“坨頭”管轄,不準侵占越界。利津縣內莊科、鹽窩、十六戶等村的船戶,沿海岸張網捕撈魚蝦,所獲甚多。
1931年后,黃河口漁業(yè)日趨衰落,廣饒縣漁船減少至800艘左右,利津縣漁業(yè)“亦甚冷落”。當時,漁民捕魚后的儲存與銷售,全靠鹽腌制,但是到了1916年,王家岡鹽場并入王官場后,多數(shù)鹽灘被取消,不準漁民就地購鹽。有魚無鹽,漁業(yè)便也難以為繼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口漁業(yè)才又得到了恢復發(fā)展。
黃河給入海口帶來了大量泥沙,也帶了許多水產。除了黃河鱽魚以外,黃河口毛蟹、梭子蟹、梭魚等也是當?shù)刂奶禺a。毛蟹就是大閘蟹,又名河蟹、清水蟹,學名中華絨整蟹。毛蟹是我國蟹類中產量最多的淡水蟹,以其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及一定的藥用價值而深受大眾青睞。
野生的黃河口毛蟹多生長于黃河入??谔幍牡鱼饣驖竦厮葜?,自然繁育,天然長成,保有當?shù)孛返脑鸂顟B(tài)。野生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其肉質細嫩而有彈性,肉味鮮美而無膩感。
梭子蟹因體型酷似古時候織布的梭子而得名,又叫槍蟹、海蟹、海螃蟹。黃河口一帶的灘涂和淺海,既有厚軟的淤積泥沙,又有豐富的食餌,最適宜梭子蟹的生長。
梭子蟹在黃河口地區(qū)一年有春、秋兩次收獲期,汛期長,產量高,是當?shù)刂匾慕洕奉?。梭子蟹體大肉多,脂膏肥滿,肉質白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鐵等礦物質,深受市場歡迎。它可制作多種菜肴,是附近居民餐桌上的家常菜。過去,梭子蟹產量高、供大于求時,漁民會挑出滿膏的活蟹,將膏黃別入碗中,經風吹日曬,將其凝固制成“蟹黃餅”,成為當?shù)匾环N風味特佳的待客海味食品。
相比之下,梭魚則是黃河口地區(qū)更加親民的食用水產了,其生活習性有點像鱽魚,但存世量要大得多。每年三四月,黃河梭魚會成群結隊到河口處產卵,到了六七月間,沿岸便出現(xiàn)體長為15厘米左右的當年生幼魚。此后,幼魚進入河海交匯水域快速生長,當立冬后水溫降至10℃左右時,便開始游向深海,進入半冬眠期。到第二年初春,水溫回升又游到淺海,進入繁育時期。
“開凌梭”是開春捕獲的首批梭魚,因休眠期剛過,梭魚的腹內膽汁、雜物甚少,食之只需刮鱗不必剖肚,用清水文火慢燉,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誘人胃開,所以民間有“寧丟車和牛,不丟梭魚頭”的說法。
過去,黃河口地區(qū)無論居家日常飯食還是大小餐館,都會有一道咸魚貼餅子或咸魚卷單餅的特色菜。其中的咸魚,就是香美適口的咸梭魚。